爱上海龙凤论坛

哈尼族
#少数民族# 0 0
哈尼族,东南亚亦称之为阿卡族,其民族语言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统一了族称,结束了支系繁多、名称各异的状况。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红河、江城、墨江等地,与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羌族,历史上唐人文献中称哈尼族先民为“和蛮”。哈尼族文化独特,拥有自己的拼音文字,其居住的红河哈尼梯田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彰显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详细介绍 PROFILE +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哈尼族的人口数为1733166人。

名称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这其中大部分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近或相同。

哈尼族的自称和历史名称虽多,但其音义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称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从“和”音,其义均为“和人”。历史名称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斡泥、俄泥、阿泥、哈尼、罗缅(自称和泥)、糯比(自称哈尼)等,其禾、窝、斡、俄、阿、哈亦从“和”音,含义仍为“和人”。可以说,哈尼族在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即“和人”。

1949年以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见,以人数最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族统一的名称。

历史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郡”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向傣族封建领主纳贡,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瓦渣、纳埂、犒牾卡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1853年(清咸丰三年),哈尼族贫苦农民田四浪(又名田政、田以政,墨江县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聚集三千多哈尼族、彝族、布朗族贫苦农民在团田乡绿叶凹壁村举行起义,迅速占领了哀牢山中段地区。

1856年,田四浪领导的起义军和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军共同联合作战,起义军在经济上实行“庶民原耕庄主之地,悉归庶民所有,不纳租,课税二成,荒不纳”的土地纲领,得到各族贫苦农民的拥护。

1895年,法国强迫清政府割让哀牢山南部的“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赖、猛梭、猛乌、乌得等5个“猛”地区。

1900年,蒙自的汉、哈尼、彝等各族奋起反抗,焚烧了侵略者在蒙自开设的洋关。法国以此为借口,出兵侵占十五猛中的猛丁(今金平县龙膊地区),哈尼族和各族人民击退了侵略军。

1917年,元阳县猛弄和金平县猛丁地区近两百个村寨爆发哈尼、苗、彝、傣等族联合大起义,起义军领袖是元阳哈尼族贫农妇女卢梅贝。

1925年和1935年,法国两次出兵侵扰红河、绿春、金平、江城等地,受到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击。

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逐步改土归流,推行区、乡、镇制度。但土司区仍为“流官不入之地”,土司制度仍然完好无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司封建领主制度被废止。

1951年4月,中央民族访问团到红河地区访问,带来了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热情关怀,使哈尼族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帮助成立蒙自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元阳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1952年初,盘踞在哈尼族地区的土匪、特务已基本肃清,社会秩序安定,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发展生产创造。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同年,哈尼族地区成立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区、乡级的“元阳县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元阳县麻栗寨哈尼族自治乡人民政府”。

1953年,西双版纳“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建立。

1954年元旦,成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

1957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与蒙自专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人口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哈尼族总人口数为1660932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哈尼族的人口数为1733166人。

分布

哈尼族人口共有1660932人(2010年),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元江(红河)、澜沧江两江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带也就是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哀牢山和无量山自滇西巍山南部,由云岭山脉分出,纵贯滇南全境。哈尼族分布区域,处于汉、彝、白、傣、拉祜等族分布地的中间地带,并有苗、瑶、回、壮等族分布其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四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约有70多万人;思茅地区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约有40多万人;西双版纳的勐海、景洪、勐腊约有12万多人;玉溪地区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约有10多万人。此外在峨山彝族自治县、建水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聚居区

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经济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哈尼族地区生产力低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原始、传统农业十分普遍,生产落后,工业十分薄弱,仅有少量的矿业土法采冶和手工业作坊。

新中国建立起,哈尼族农民因地制宜地改坡地为梯田,改旱地为水田,修建水库,扩大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大部分地方实现了粮食加工机械化。现已建立了冶炼、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纺织、塑料制品、卷烟、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为全国的“锡都”。

文化

信仰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在红河南岸哈尼族社会中,神灵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这些神灵是须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时祭祀。“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个村寨都有公共的龙树,有的地方如红河南岸一带还有家族自己的龙树。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内死人,野兽进寨,狗爬屋顶,发生火灾等也都认为是忌日,必须停止生产,进行祭祀活动,以避免灾祸降临。

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1949年以后,上述宗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服饰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开染。染后将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胶水中,用清水漂洗晒干。有些地区,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证色彩鲜艳。

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开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泡。每逢年节或与姑娘约会,小伙子们把美丽的羽毛或鲜花插在头上。澜沧一带的男子裹黑布包头,身穿对襟上衣,大襟镶两行银币,两侧绣几何图形。

女子的服饰各地各有特色。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纽扣,下穿长裤,着盛装时外加一件披肩,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镶有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穿高筒尖头绣花鞋。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长及膝盖的折叠短裙,打护腿。平时多赤足,喜庆节日爱穿绣花鞋。女子蓄发编辫,少女多垂辫。岁数较大的妇女把辫子盘于头顶,用黑或蓝布缠头,或戴自制的帽子。帽上镶小银泡、料珠,或是垂下许多丝线编织的流苏。也有的喜爱用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作胸饰,戴耳环和耳坠。澜沧的妇女喜戴大银耳环。

节日的哈尼族妇女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出美丽的图案花纹,额前脑后还挂着一束束艳丽的璎珞。上衣胸前缀满银泡、银纽,中间挂一块八角大银牌,小腿要包一块绣花布,上面扎一对用红色毛线制成的绒花。

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摘掉头上的帽子,改用布包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哈尼族少女用猪油抹发,梳成下垂的单辫。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也要染红牙齿,系上围襟,戴上银饰,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参加“串姑娘”了。哈尼族成年妇女多编双辫,并把辫子缠绕在头上。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红色围腰,婚后改系蓝色围腰,系围腰的高低是区分女子是否结婚的标志。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红河县叶车妇女一般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

语言文字

语言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哈尼语又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关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相当。方言之间差别较大。

哈尼语特点为元音有松紧之分,无长短之别;韵母多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用。居住在西双版纳境内的哈尼族多讲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哈尼族多会讲汉语、傣语等语言。

文字

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曾刻木结绳记事。1957年,中国政府帮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1958年在哈尼族地区试行。1981年西双版纳州在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帮助下,以格朗和哈尼族乡苏湖丫口老寨的语言为标准音,对试行的哈尼文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制定了一套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在西双版纳试行。

文学

在云南哀牢山哈尼族流传着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阿培:祖先,聪坡坡:从一处搬到另一处,也有逃难之意),记录了哈尼族漫长曲折的迁徙过程。

哈尼族的传统文学是口头文学,依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并不断充实。神话传说和“史诗”是哈尼族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纪》解释了天地物的来历、河流山川的起因。《合心兄妹传人种》是叙述人类经历了严酷的江水灾害继续繁衍的故事,还有《祭龙春规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讨媳妇的歌》等,反映了哈尼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习俗,是了解哈尼族的思想意识和习俗的重要资料。

天文历法

在哀牢山区,哈尼族将全年分为三季,“造它”为冷季,“渥都”为暖季,“热渥”为雨季,每季四个月。冷季相当于夏历的秋末和冬季;暖季约当于夏历的春季和初夏;雨季约当于夏历的夏季和初秋,体现和适应哈尼族农业生态梯田农耕的季节性和阶段性。

哈尼族在“三季节”划分之外,有物候历的划分。物候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根据哀牢山气候变化、植被变化、动物(主要是鸟、虫等)变化的规律来确定月份及安排农事活动。

哈尼族的农事历法基本上同于夏历,按自然界天象和哀牢山区物候变化轮回周期纪年,每年分为12个月,以月亮圆缺周期纪月,每月30天,一年360天;哈尼族的日,以12生肖命名,推算方法同于夏历。哈尼族的历法,是对自然生态、自然规律的逐步认识而逐步发展的。据研究,哈尼族曾实行过“十三月历”,即将一年分为13个月,其中有两个月是各15天。哈尼族还实行过“十月历”,即每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上述“十二月历”、“十三月历”、“十月历”都是每年360天,与现行公历(太阳历)的365·25天略有差异。哈尼族不是采用隔年置闰的方式解决,而是每年五月和十月各设三天过年日,,一年为366天。

艺术

建筑

哈尼族选择半山居,哈尼族人家都建有耳房,建有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晒谷、晾衣、乘凉、孩子游戏、妇女纺织往往都在晒台上进行。晒台成为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梯田农业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耳房一般都做为未婚儿女的住房。哈尼族社会盛行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凡成年的男女青年其自由社交父母均不干涉。有的地方,在儿女成年未婚时,在住宅的旁边建盖小房(扭然)供儿女住。耳房则做为碓房,或作为客房,或堆放农具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哈尼族住的则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

乐舞

哈尼族能歌善舞。乐器有三弦、四弦、巴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巴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用竹管制成,长六、七寸,7个孔,吹的一端加个鸭嘴形的扁头,音色深沉而柔美。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流行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浓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群众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哈尼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独绳秋千、打陀螺、爬杆、射弩、抢拔竹签、撑杆跳高、蔑帽舞、拔河等。

习俗

传统节日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家庭

哈尼族家庭是父权制家庭,男子主管生产、出售牲畜等大事,妇女负责家庭琐事,如饲养家畜,烧火做饭等。妇女如能多生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丈夫基本平等。子嗣婚后分住于子房或另盖房子。父亲去世后,长子迁入母房行使家长职责,瞻养老人,次子幼子成婚后即分家自立门户。过去,无子也不可招婿上门,现在可以招婿上门,也可与其他民族通婚。

在红河地区,重大节日(包括丧礼)之时,男女不可同桌吃饭(特殊情况,家中最长男性去世,则家中最长女性则会代替其为,重大节日需长辈先言祝福语及先食),幼嗣同女性吃饭,在客人多的情况下,先给所有男性排椅子,如不够,家中二代女性一般站着吃饭。

姓氏

古代哈尼族有名无姓,采用父子连名制,即父名的尾字为儿名首字。如父名是松山,子名为山达,孙名为达飘,以此类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连名谱系,认宗族、亲戚,就靠背诵家谱,女儿也行父子连名,但不能列入谱系,若某代出现非正常死亡、双胞胎和生理缺陷的人,不连父名,须逃过一代,重新取名列代。

吉维支系是以孩子出生的那天的属相取名,如生在牛日,取名牛xx,生在鸡日,取名鸡xx;吉坐支系一般是与“莫批”连名,如大儿子死了,下面的儿子名“批修”;孩子生在路途间,就以路连名,如嘎(路)南;妻子怀孕期间,丈夫在外非正常死亡,婴儿生下来就用“罗”连名。

现代哈尼族各支都有自己的姓氏,哈尼语称为“阿古”,但是这种姓氏不普遍使用,也不与名字连用。只是在需要证明自己宗族归属时才使用。姓氏的种类很多,如“当参阿古”、“鱼鸟阿古”、“当且阿古”,这些姓氏的名称一般是各支宗族祖先的名字。

哈尼族名字有乳名、小名和大号之分,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名字。大号只在背诵家谱、给小孩命名或比较隆重祭礼仪式上才使用,用得最普遍的是小名。如今哈尼族也取汉族名字。现在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当参阿古”用“杨”姓.“参先阿古”用“李”姓等等。但取啥尼族名字时,仍保持传统的“父子连名”习俗。

住屋形式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被称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住房。这种住房有坚实的土墙,厚重的草顶。这草顶不仅遮风挡雨,更为重要的是使住房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一般为三层楼房。由于哀牢山区湿度较大,地气严重,直接地面的房屋第一层不宜人居住,多用于关养牲畜;第二层则住人。住人房层中有火塘,在楼板上用土筑成方形,有的人家还在火塘边筑有灶台,供炊爨之用。该层内靠墙隔出数室供人居住,一般为房主夫妇及幼儿居住。第三层,堆放粮食及贮藏食物,该层是为顶楼,蘑菇形房顶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粮食及其他物品不易受湿宜于保存。

婚俗

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为农闲时举行。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社交,谈情说爱。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不少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狼等野兽,就算订婚了。结婚后两三天,新媳妇就回娘家,一直到要栽秧时才回夫家。红河一带结婚第二天回门后即落夫家。

哈尼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弃妻再娶要受舆论的谴责,还得给前妻及其舅家送礼赔不是,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

日常礼仪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待客食吕讲究食多量大,真诚实惠。在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客人离开时,有的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吕。西双版纳的僾尼人,宴请客人有男女分桌之习。按传统习惯,家中分别设有男室、女室。只有男人可以与客人同桌用餐,妇女一般不陪客。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一般由长者坐。在男室进餐,首席由男性长者坐,在女室就餐,首席则由女性长者坐。

饮食

饮食习惯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哈尼族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特色饮食

长街宴:哈尼语称为“资乌都”,被译作“祭龙比菜”、“长街宴”或“全寨团结酒宴”。“长街宴”在农历十月的哈尼新年期间举行,历时3天,全寨农户分为三拨轮番做东——每家办一桌精美的酒菜,连桌椅一起抬出到街心,摆成百多米长的街心盛宴,全寨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龙仪式。

暴腌芭蕉心:哈尼语称为阿罗哦切。烹饪时将野芭蕉的幼嫩茎心切细,加入适量盐巴和稀饭拌合均匀,放入瓦坛内腌渍1~2天,即供食用。

蜂蛹酱:哈尼族僾尼支系风味小吃,用蜂蛹剁细与调料拌成酱而成。

煮蛇圆子:哈尼族风味菜肴,用蛇肉泥挤成丸子先炸后煮。

清汤橄榄鱼:哈尼族传统风味菜,用橄榄树皮与小白鱼煮制而成。

其他特色哈尼族饮食还有酸笋炒麂子肉、省肉松酱、螃蟹炖蛋清、竹筒鸡、炸竹虫等。

人物

田四浪:原名田以正,又名田政,“四浪”是其绰号。清朝咸同年间哈尼族起义军首领,他郎厅(墨江)农民。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7241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十大人口最多少数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排行 壮族人民榜上有名
我国拥有56个民族,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那中国少数民族有哪些人数最多呢?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十大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满族、彝族、土家族等,一起来了解下吧。
中国人口最少的十个民族 中国人口最少民族排行榜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一家。中国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有着不一样的地方,不管是风俗习惯不一还是人口不一,下面跟着小编去看看“中国统计年鉴-2021”和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中国人口最少的十个民族,它们有高山族、塔塔尔族、珞巴族、赫哲族、独龙族、鄂伦春族等。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
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各族穆斯林已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各族穆斯林将伊斯兰教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体系,那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呢?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如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等等,一起来了解下吧!
中国十大著名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盘点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建筑
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地区,居住上呈现着小聚居和大杂居的特点,因之诞生了各自发展又相互影响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蒙古包,吊脚楼,侗族鼓楼,傣族竹楼,藏族碉房,羌族碉楼,白族瓦房,彝族土掌房等等。下面本文盘点了中国著名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看看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建筑都有哪些?
东北十大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盘点
东北有许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根源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东北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本文中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排名前十的东北主要少数民族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其次是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
少数民族十大风俗 各民族的传统风俗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少数民族十大风俗榜单,maigoo小编主要盘点了各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主要依据其社会知名度、风俗特色、历史沿革或发展现状等相关信息,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进行推荐。榜单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交流。
中国十大女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女性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排行榜
我国是由汉、满、蒙古、回、苗、维吾尔、侗等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个少数民族人口超千万,那么,中国女性人口最大的少数民族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女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满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布依族,其中,壮族女性人口为944.33万人,是我国女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一起来看看少数民族女性人口排行榜吧。
西北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盘点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有很多,这些少数民族的根源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下面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排名前十的西北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其次是哈萨克族、土族、东乡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
中国十大男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男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排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总有56个民族,其中,汉、满、蒙古、回、苗、维吾尔6个民族人口超过千万,那么,中国男性人口最大的少数民族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男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满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布依族,其中,壮族男性人口超过千万,是我国男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一起来看看少数民族男性人口排行榜吧。
中国西南十大少数民族排名 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盘点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有很多,这些少数民族的根源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下面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排名前十的西南常见的少数民族包括彝族、苗族、藏族,以及土家族、布依族、白族、侗族、哈尼族、壮族、傈傈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北方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北方常见的少数民族盘点
北方地区地域广袤,拥有众多少数民族。有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闻名全国,有的则鲜为人知。本文中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有哪些。现阶段人口最多的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包括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其中满族在北方分布广泛,以东北三省、北京等地为多。
南方人口最多的十大少数民族 南方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
南方地区地域广袤,拥有多个习俗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的少数民族闻名全国,有的则鲜为人知。本文中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南方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现阶段人口较多的南方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壮族、苗族、傣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黎族、白族等。其中壮族是南方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
华北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华北地区有哪些少数民族
华北地区少数民族有很多,这些少数民族的根源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华北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下面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华北地区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排名前十的华北主要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满族、回族,以及朝鲜族、达斡尔族、壮族、苗族、彝族、鄂温克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华南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华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盘点
华南地区少数民族有很多,这些少数民族的根源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华南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下面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华南地区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排名前十的华南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壮族、黎族、瑶族,以及苗族、土家族、彝族、侗族、布依族、回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滇西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滇西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
滇西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大理、保山、楚雄、普洱、临沧、德宏、西双版纳、丽江等地市州。本文中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滇西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排名前十的滇西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傣族、白族,以及哈尼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傈傈族、布朗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
华东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华东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盘点
华东地区虽然以汉族为主,但也融入了很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根源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华东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下面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华东地区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排名前十的华东主要少数民族包括苗族、回族、土家族,以及布依族、壮族、彝族、侗族、满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青藏十大少数民族 青藏地区有哪些民族 除了藏族还有这些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新疆南部边缘地区。本文中Maigoo小编将带大家看看中国青藏地区少数民族有哪些。现阶段人口排名前十的青藏地区主要少数民族,分别是藏族、回族、维吾尔族,以及羌族、蒙古族、土族、彝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西部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盘点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有几十个,这些少数民族的根源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西部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本文中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排名前十的西部主要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其次是壮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
东部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东部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盘点
东部地区少数民族有很多。有的少数民族鲜为人知,往往通过专门的报道才得以了解。有的则历史悠久、闻名全国。本文中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中国东部少数民族有哪些。现阶段人口最多的东部主要少数民族包括黎族、满族、回族,其次是苗族、壮族、土家族、蒙古族、畲族、布依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
华中十大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华中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盘点
华中地区以汉族为主,同时融合了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根源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华中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下面Maigoo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华中地区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排名前十的华中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以及回族、瑶族、白族、蒙古族、满族、壮族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