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龙凤论坛

品牌分类   知识分类          
移动端
  • 买购网APP
  • 手机版Maigoo
  
邹承鲁
#科学家# 0 0
邹承鲁(1923年0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出生于山东青岛,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他在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了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个物质。邹承鲁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他的学术成果曾经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 中文名: 邹承鲁
  • 出生日期: 1923年05月17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祖籍: 江苏省无锡市
  • 出生地: 山东省青岛市
  • 星座: 金牛座
  • 生肖:
  • 毕业院校: 西南联合大学,剑桥大学
  • 去世日期: 2006年11月23日
  • 代表作品: 酶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主要成就: 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
详细介绍 PROFILE +

人物生平

1923年5月17日(中华民国十二年),邹承鲁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父亲邹东湖是铁路职员。由于父亲的工作性质,邹承鲁常随家搬迁,小学期间在沈阳度过。九一八事变后,全家迁回关内,到达武汉,读中学。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武汉沦陷,又搬到重庆。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毕业于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设在昆明的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化学系,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

1946(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年,邹承鲁在招考英庚款公费出国留学生的考试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赴英后,师从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化学家D 基林(Keilin)教授,从事呼吸链还原酶研究。研究生期间,邹承鲁在国际上最早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并发现细胞色素c纯化后与线粒体结合时在性质上发生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物质。1951年,邹承鲁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邹承鲁与李四光的女儿李林在英国伯恩茂斯海边举行婚礼。

1951年回国,邹承鲁与王应睐及汪静英合作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并发现其辅基为与蛋白部分共价结合的FAD,这是一个被发现与蛋白质共价结合的FAD辅基。此外,他们对呼吸链及其他酶系也进行了一系列工作,为中国酶学及呼吸链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1958年,邹承鲁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集体获197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97年求是奖。

1979年,邹承鲁发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活性部位形成荧光衍生物的工作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这是“文革”后中国科学家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1年,邹承鲁首次在科学界提出“科研道德”问题。“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可是有的人却弄虚作假,用以追逐名利。个别人甚至不择手段剽窃他人成果,就更令人不能容忍。”

2001年,在“核酸风波”中,邹承鲁提出核酸营养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并还公开指责生化学会一位副秘书长为核酸营养品作商业宣传。

2003年,邹承鲁在中国科协年会总结了中国科学工作者违背学术道德的七宗罪:伪造学历、工作经历;伪造或窜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一稿两投甚至多投;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

2006年11月23日,邹承鲁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83岁。

主要贡献

科学研究

邹承鲁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中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链及B链的拆合,确定了合成路线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作图法关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反应速度常数测定的新方法,得到国际上广泛采用关于细胞色素b的三相还原,胰岛素A链及B链本身含有形成完整分子的必要信息,在弱变性条件下酶活性丧失先于分子整体的构象变化,因此酶活性部位具有较高柔性并为酶活性所必需等,都是开创性工作。

1992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人工合成胰岛素,及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酶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工作,分别获第二次和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后者还获得1989年陈嘉庚奖。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部位新荧光团的形成,酶活性部位的柔性,和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工作,先后三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或自然科学一等奖。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是研究蛋白质结构功能关系的主要方法,但累积的大量数据在整体上还是处于一种定性描述状态。20世纪60年代初期邹承鲁基于统计学的方法提出:如果在修饰反应中同时包括i个必需基团,在修饰过程中保留活性的分子只能是那些所有必需基团都未遭破坏的分子,因此活性剩余分数应为必需基团剩余分数的i次方。基于他提出的新原理,再针对蛋白质化学修饰反应中常见的一些情况,邹承鲁提出了必需基团修饰程度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式和由此得出的一系列作图法,以判断必需基团的性质和必需基团的数目。这一方法发表后,得到国际上广泛采用,其关系式和作图法分别被国际同行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并已多次被国内外的一些教科书和专著详细介绍。邹承鲁的论文中,考虑了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的六种可能的不同情况,又根据当时文献中已有的大量数据,针对各种不同情况逐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个蛋白质分子虽然常常含有多个同类基团,但其中只有少数是为蛋白质表现活性所必需的。可见对酶分子而言,其活性部位仅处于整个酶分子的很有限的局部区域。这一新的结论改变了当时流行的理论,已为三十年来多方面的大量实验事实所充分证明,本项工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工作,邹承鲁研究发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活性部位能形成荧光衍生物,论文1979年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本项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细胞色素与呼吸链酶系

在细胞色素c在细胞内结合在线粒体上,邹承鲁发现经纯化后其配体结合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是纯化蛋白质与在体内时性质差异的首次报道。20世纪40年代普遍认为细胞色素b就是琥珀酸脱氢酶,邹承鲁证明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质。回国后与王应睐等合作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充分证明其与细胞色素b无关,并发现其辅基是与蛋白分子共价结合的FAD,这是第一个被发现与蛋白质共价结合的FAD辅基。

胰岛素分子A链和B链的拆合

1958年,邹承鲁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分子A链和B链的拆合。胰岛素是由两条肽链通过两对二硫键联结而成,此外在A链上还有一对链内二硫键。在考虑到的各种合成方案中,最为简便易行的是分别合成A链和B链,然后通过巯基的氧化使两条链正确组合,但关键问题是还原的A链和B链是否能通过氧化而形成天然的胰岛素分子,国外许多人对此做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除了像催产素那样的小肽以外,当时还没有一个含二硫键的蛋白能在还原后通过氧化而成功地再生。这个决定合成路线的前提问题恰恰是一个尚无先例的未知问题。胰岛素拆合工作的成功立刻确定了先分别合成A链和B链,然后将A链和B链再组合而生成活性胰岛素的合成路线,为完成国际上第一个蛋白质-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集体获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后,邹承鲁发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活性部位能形成荧光衍生物,论文也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工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作为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后续研究,证明了胰岛素A链和B链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并含有形成天然胰岛素分子正确结构的全部信息,在溶液中能正确相互配对。此项工作阐明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中A和B链拆合工作成功的理论基础,纠正了国外一些教科书中有关从胰岛素A和B链重新合成胰岛素的错误提法。此项研究于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

酶活性抑制的研究对于酶作用机制研究和药物设计十分重要。在当时的酶学教科书中通常仅对酶的可逆抑制动力学有所论述。1965年,邹承鲁最早系统地提出了酶学的可逆与不可逆抑制统一的动力学理论,并提出不可逆抑制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方法。经过邹承鲁和王志新等多年来理论上的发展和实验上的验证,他的理论和方法现在都已经为国际普遍接受并得到广泛的采用,此项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酶活性部位的柔性

1984年,邹承鲁用自己创立的动力学方法,从变性平衡态和变性动力学两方面比较研究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酶在变性过程中构象和活力变化的关系,发现变性时酶活性的丧失先于可察觉的构象变化。在进一步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酶活性部位处于分子的局部区域并柔性较高”的假说。针对国际上一些不同的意见,排除了变性剂的抑制和寡聚酶解聚等可能性,以充分的论据论证了酶活性部位柔性学说的正确性。邹承鲁随后用荧光及自旋试剂进行探测直接证实了酶活性部位构象变化确实发生在整体构象变化之前并与活性丧失同步。进一步用蛋白酶部分水解的结果也说明在变性过程中,酶分子整体构象尚未发生变化之前,活性部位构象已开始松散,因而较易受到蛋白水解酶的作用。接着又根据某些酶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的研究,发现酶在活化时活性部位柔性增加;而限制酶活性部位的柔性则可以导致酶活性下降。根据这些新的结果,邹承鲁又提出“酶活性部位柔性为酶充分表现活性所必需”。这些研究结果是自19世纪Fischer提出酶作用的“锁钥学说”和上世纪50年代Koshland的“诱导契合学说”以来酶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又一重大进展;同时也把蛋白质变性研究从单纯的结构研究提高到与功能密切结合的新水平。此项工作获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新生肽链的折叠与分子伴侣

邹承鲁根据文献中的报道和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新生肽链折叠的新的观点。他认为,新生肽链卷曲折叠既与合成同步进行,又在合成过程中不断调整,并在合成完成后经最后调整修正而完成。他用模型实验方法予以验证,这一看法也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科学界所接受。邹承鲁与王志新一起,进入分子伴侣(在新生肽链折叠过程中起帮助作用的一类蛋白质)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设,打破了与蛋白质折叠密切相关的酶和分子伴侣两大类蛋白之间的界限。这一设想得到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体内外实验结果的证实,并逐渐为国际科学界所接受。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约10万个蛋白质序列为已知,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此项工作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邹承鲁为中国生物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不少现在已经是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有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建立博士后和学位制度以来,他已培养了博士后12名,其中包括美国和德国的各1名;博士生35名,硕士生22名。

主要作品

邹承鲁40多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杂志发表科学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nce(美国《科学》杂志)收录98篇,引用次数3200余次。基本情况如下 :

1、C L Tsou,Cytochrome c Modified By Digestion with Pepsin,Nature,1949,164 :1134.

2、C L Tsou,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Cytochrome c,J Biochem.,1952,50: 493~499.

3、T Y Wang,C L Tsou,Y L Wang,Studies on Succinic Dehydrogenase, I Isolation,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Sci Sin,1956,5:73~90.

4、C L Tsou,Reaction between Modifica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of Proteins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I A Graphic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and Type of Essential Groups,Sci Sin ,1962,11:1535~1558.

5、许根俊、邹承鲁,蛋白质功能基团的改变与其生物活力的关系,Ⅱ,胰蛋白酶的必需硫硫键数目,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3,3(2):163~168。

6、钮经义、邹承鲁、汪猷、邢其毅,从胰岛素A及B链重合成胰岛素以及A及B链肽段的合成, 科学通报,1964,943~962。

7、邹承鲁,酶活性不可逆改变的动力学,Ⅰ,底物影响酶与抑制剂结合速度的动力学方程,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5,5(4):398~408。

8、邹承鲁,酶活性不可逆改变的动力学,Ⅱ,酶性改变过程中的底物反应,生物化学与生物 物理学报,1965,5(4):409~417。

9、Y S Ho,C L Tsou,Formation of a New Fluorophore on Irradiation of Carboxymethylated D glyceraldehyde 3 phosphate Dehydrogenase,Nature,1979, 277:245~246.

10、W X Tian,C L Tsou,Determination of the Rate Constant of Enzyme Modification by Measuring the Substrate Rea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he Modifier,Biochemistry,1982,21:1028~1032.

11、C L Tsou,G Q Xu,J M Zhou,K Y Zhao,A New Fluorescent Probe for the Study of the Allosteric Properties of D Glyceraldehyde 3 Phosphate Dehydrogenase,Biochem Soc Trans ,1983,11:425~429.

12、Q Z Yao,M Tian,C L Tsou,A Comparison of the Rates of Inactivation and Conformationalnal Changes of Creatine Kinase during Urea Denaturation, Biochemistry,1984,23:2740~2744.

13、C C Wang,C L Tsou,The Interaction and Reconstitution of C Terminal Shortened B Chains with the Intact A Chain of Insulin,Biochemistry,1986,25: 5336~5340.

14、C L Tsou,Location of the Active Sites of Some Enzymes in Limited and Flexible Molecular Regions,Trends Biochem Sci ,1986,11:427~429.

15、J G Tang,C C Wang,C L Tsou,Formation of Native Insulin from the Scrambled Molecule by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Biochem J,1988,255:451 ~455.

16、C L Tsou,The Folding of the Nascent Peptide Chain into a Biologically Active Protein,Biochemistry,1988,27:1809~1812.

17、C L Tsou,Kinetics of Substrate Reaction during Irreversible Modification of Enzymeactivity,AdvEnzymol,1988,61:381~436.

18、C H Hu,C L Tsou,Formation of Enzymesubstrate Disulfide Linkage during Catalsis by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FEBS Lett,1991,290:87~89.

19、C C Wang,CL Tsou,The Insulin A and B Chains Contain Sufficien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to form the Native Molecule,Trends Biochem.Sci,1991 ,16:270~281.

20、Y Z Ma,C L Tsou,Comparison of the Activity and Conformation Changes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during Denaturation,Biochem J ,1991,277:207~211.

21、C Liu,C L Tsou,Ki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Enzyme Inactivation Involving Complex formation with the Inactivator and that Involving a Conformation change Step,Biochem J ,1992,282:501~504.

22、H B Wu,C L Tsou,A Comparison of Zn(Ⅱ)and Co(Ⅱ)in Kinetics of Inactivation of Aminoacylases by 1,10 phenanthroline and Reconstitution of the Apoenzyme,Biochem J ,1993,296:435~441.

23、C L Tsou,Conformational Flexibility of Enzyme Active Sites,Science,1993 ,262:380~381.

24、C C Wang,C L Tsou,HypothesIs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Is Both an Enzyme and a Chaperone,FASEB J ,1993,7:1515~1517.

25、H Cai,C C Wang,C L Tsou,Chaperone like Activity of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in the Refolding of a Protein with No Disulfide Bonds,J Biol Chem ,1994,269:24550~24552.

26、C Y Wu,C L Tsou,Studies on the Codehydrogenase Cytochrome c Enzyme Systems,I The Simultaneous Oxidation of Succinate and Reduced Codehydrogenase I,Sci Sin 1995,4:137~155.

27、C C Wang,C L Tsou,Enzymes as Chaperones and Chaperones as Enzymes, FEBS Lett ,1998,425:382~384

28、邹承鲁,酶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9,15:351~354。

29、S Zhang,J Li,C C Wang,C L Tsou,Metal Regulation of Metallothionein Participation in the Redox Reactions,FEBS Lett,1999,462:383~386.

获奖记录

科学

▪ 2003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奖)    

▪ 200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约10万个蛋白质序列为已知,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获奖)    

▪ 1998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酶活性部位的柔性,和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工作    (获奖)    

▪ 1997    求是奖     (获奖)    

▪ 1995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获奖)    

▪ 1993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获奖)    

▪ 1992    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     (获奖)    

▪ 1989    陈嘉庚奖    (获奖)    

▪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获奖)    

▪ 1983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奖)    

▪ 1982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    (获奖)    

▪ 1979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获奖)    

▪ 1979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获奖)    

▪ 1978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奖)    

社会任职

邹承鲁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生物学部主任,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荣誉会员等职。1978年至1997年,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第八届常委;1981年至1982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1986年至1990年间应邀分期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Fogarty Scholar in Residence)。

邹承鲁曾任一些重要科学期刊编委,包括《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AnalyticalBiochemistry(美国)及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荷兰)编委、FASEBJournal(美国)及Biochemistry(美国)顾问编委等。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青岛十大文人墨客排行榜 青岛有哪些文人 扬州八怪之一上榜
青岛出了哪些文人?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文化昌盛,从青岛走出的文人墨客也不在少数。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青岛十大著名文人,包...
世界10位最伟大科学家 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世界著名科学家排行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的发展少不了科技的推动。无数伟大科学家利用他们聪明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像是大家所熟知的...
十大著名中国科学家 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之父
科学家是指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客观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的一群人,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人名单
国家最高科技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
盘点世界历史十大发明家 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
发明家是指创造、拥有新装置、新设计或新方法者能更好地提高和影响人类生活水平、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帮助,在人类发明史上作出伟大奉献或在发...
MAIGOO原创 发明家 世界名人 科学家
2万+
二十世纪十大科学家 20世纪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20世纪科学家排行
在《时代》杂志发布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中,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计算机科学之...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发明家 中国古代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家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人智慧超群,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民族。中国古人的智慧远远不止火药、造纸、印刷和指南针。本文将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
MAIGOO原创 发明家 中国名人 科技/发明
2.2万+
十大经典科学家的故事 著名科学家的励志故事精选
科学探索如同一场永无终点的接力赛,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纵观世界各国历史,有不少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些科学家身上...
中国十大物理学家排名 国内十大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有谁
物理学家,是指探索、研究世界的组成与运行规律的科学家,也意为以探索物质的组成和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即物理学)为目的的科学家。那么中国十大物理...
MAIGOO原创 科学家 最著名 中国名人
8.1万+
中国现代十大发明家 中国现代有哪些著名发明家
在中国古代就有非常多的有名的发明家,他们的发明提高和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水平。那么中国现代又有哪些著名的发明家呢?本文将盘点中国现代十大发明家,...
MAIGOO原创 发明家 中国名人 科学家
2.4万+
美国十大科学家 美国最牛的科学家 美国著名发明家有哪些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推进剂,是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阶梯。无数伟大科学家利用他们聪明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美国有哪些著名科...
MAIGOO原创 美国名人 聚焦人物 美国
4320
太空探索的十大贡献者 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有哪些
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有哪些?说到天文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遥远的存在,天文学家更是神秘莫测,那你知道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有哪些呢?本文就为大家带...
MAIGOO原创 科学家 世界名人 世界十大
9860
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人 盘点拥有最多专利的发明家
专利一般是由政府机关或者代表若干国家的区域性组织根据申请而颁发的一种文件,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般情况下他人只有经专利权人许可才能予以实施。...
MAIGOO原创 发明家 世界名人 科学家
5988
美国十大著名数学家 美国最伟大的数学家 美国数学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家推动了知识的边界,发明了思考世界、理解世界的新方法。那么在美国有哪些知名的数学家呢?像博弈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
MAIGOO原创 美国名人 聚焦人物 美国
1943
二十世纪十大发明家有谁 20世纪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家 20世纪最著名的发明家
在《时代》杂志发布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中,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晶体管发明者之一威廉·...
中国十大航天专家 中国航天科学家有哪些 中国航天事业人物事迹
中国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在我们逐梦星辰大海的数十年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岁月...
MAIGOO原创 聚焦人物 人物榜 中国科技
1.2万+
十位著名的北大数学大神 北京大学数学系牛人 除了韦东奕你还知道谁
因为一段衣着朴素、手拿矿泉水和白面馒头,讲话慢条斯理的采访视频,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得主、北大数学系大神韦东奕走红网络。除了韦东奕之外,北大...
信仰基督教的十大科学家 信奉基督的科学名人盘点 哪些科学家是基督徒
一个人可以同时是科学家又是基督徒吗?在很多国人心中,科学与信神是相互矛盾的。但事实上,许多杰出的科学界大佬有着非常虔诚的宗教信仰,这些站在巨...
MAIGOO原创 科学家 聚焦人物 世界名人
3789
中国近现代十大数学家 中国现代十大数学家 盘点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
中国近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包括苏步青、华罗庚、陈景润在内的中国数学家们对中国数学史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近现代中国数学史的研究打下...
MAIGOO原创 中国 聚焦人物 文教人物
5437
2023逝世院士名单 2023年去世的两院院士有哪些 盘点2023年已逝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对我国各领域的研究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开年以来,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