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龙凤论坛

《东观汉记》
#文学名著# 0 0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东观汉记》的作者有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是作为记载东汉历史最基本、最全面的史料之一,在东汉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中文名: 东观汉记
  • 外文名: The History of the Dong Han
  • 类型: 纪传体史书
  • 作者: 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东观汉记》的作者有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

内容介绍

汉明帝刘庄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世祖本纪》。班固等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这是该书的草创时期,著书处所在兰台和仁寿闼。安帝时,刘珍、李尤、刘騊駼等奉命续撰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等传,起自光武帝建武年间,终于安帝永初时期,书始名《汉记》,写作地点从此徙至南宫东观。此后伏无忌、黄景等又承命撰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以及地理志。桓帝时,又命边韶、崔寔、朱穆、曹寿撰孝穆(刘开)、孝崇(刘翼)二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外戚传中增入安思皇后等皇后,儒林传增入崔篆诸人。崔寔又与延笃作百官表和汉顺帝朝功臣孙程、郭镇及郑众、蔡伦等传。至此,共撰成一百一十四篇,始具规模。灵帝时,马日磾、蔡邕、杨彪、卢植、韩说等又补作纪、志、传数十篇,下限延伸到灵帝。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巨著,书中记录了东汉从光武帝至灵帝一百余年的历史。该书由班固、刘珍、蔡邕、杨彪等人编撰,历经自汉明帝至汉献帝几乎一朝时间尚未最终完成。《隋书·经籍志》所录《东观汉记》有一百四十三卷,经唐宋至元朝逐渐散佚,今天所见为清代及现代人辑本。《东观汉记》一书之所以得名,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编撰之初,图籍盛于兰台,因此班固等修史主要于此。班固等虽作《世祖本纪》及《列传》二十八篇,但并未汇成一编,当然也不可能有一个正式的书名。

汉章帝、汉和帝时期起,国家藏书之地由兰台徙至南宫东观,《东观汉记》的撰修地点也从兰台移到了东观,直至东汉末年。但是既便如此,《东观汉记》在当时也未见“东观”命名,只以《汉记》为名,至东汉末年,从应劭《风俗通义》等书的引用来看,依然以《汉记》相称,直至三国两晋时期,包括《三国志》中的记载亦未见《东观》之称。究竟何时开始使用《东观》之名,史籍未见记载,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传篇》中,已经把《东观汉记》简称为《东观》;此外,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于《言语篇》引《东观汉记》马援事做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是三次引征《东观汉记》,一次引征《东观记》。刘勰、刘孝标和郦道元三人处于同一时代,即公元六纪上半期,所以《东观汉记》的得名当在此之前。

其他信息

编撰

《东观汉记》的撰写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东汉明帝时期,班固私撰《汉书》,汉明帝看后很欣赏他的才能,诏诣校书郎,除兰台令史,后又升迁为郎,典校秘书,继续撰写《汉书》。在《汉书》的撰写之外,明帝又令班固先后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以及杜抚、马严、刘复、贾逵共同编撰本朝史。先行撰成的是《世祖本纪》,后又陆续有光武帝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是《东观汉记》的开篇之作。

安帝永宁年间,邓太后又诏令谒者仆射刘珍以及谏议大夫李尤、刘騊駼、刘毅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而刘珍等人所撰不止于此,还包括了从建武至永初时期的纪和表,这就使《东观汉记》具备了国史的规模。随着刘珍等人的去世,侍中伏无忌、谏议大夫黄景继续撰写了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以及地理志。桓帝元嘉元年,桓帝令太中大夫边韶、大将军司马崔寔、议郎朱穆、曹寿作《孝穆皇传》、《孝崇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又增安思皇后等入《外戚传》,崔篆等人入《儒林传》。崔寔、曹寿又与议郎延笃作《百官表》和汉顺帝功臣孙程、郭镇以及郑众、蔡伦等人的传。这次续补,主要增加了人物传记,而《百官表》为崔寔、曹寿新创。

《东观汉记》的最后一次续修是在东汉灵帝、献帝时期。《史通·古今正史篇》云:“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蔡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明贤君子,自永初以下阙续”。蔡邕等人究竟做了什么样的工作,至今只能通过《后汉书·蔡邕传》知其撰补了《灵帝纪》和列传四十二篇、以及“十志”。

影响较大

范晔《后汉书》问世前,该书影响较大,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人多诵习。范书流行后,才逐渐被人忽视。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全书一百四十三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一百二十七卷,可见唐代官方收藏本已减少十六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为八卷,已散佚殆尽。

传承、散失、辑佚与整理

《东观汉记》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散佚。在《东观汉记》流传之初,为世人极为看重,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地位极其重要。晚出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作,如三国吴谢承、晋薛莹、华峤、谢沈、袁山松以及南朝宋范晔、梁萧子显的七家《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张莹的《后汉南记》,无不取材于《东观汉记》,所以《文心雕龙·史传篇》有“后汉纪传,发源东观”的说法。

在诸家《后汉书》之中。在诸家东汉史作中,由于范晔的《后汉书》集诸家之大成,加之屡有人注音释义,遂大行于世,《东观汉记》于是逐渐浸微。于唐贞观年间编撰的《隋书·经籍志》录得的一百四十三卷是东汉末年杨彪整理的版本。东汉末年,乱经历董卓之乱,《东观汉记》书稿已经开始散佚。至杨彪许在许都续补《汉记》之时,蔡邕等人的原稿已经无法补齐,而经历魏晋南北朝《东观汉记》未有散佚。

《旧唐书·经籍志》将《东观汉记》录为一百二十七卷。《旧唐书·经籍志》抄自毋煚的《古今书录》,作成于唐玄宗开元九年以后,为集贤书院官本。由此看来,至唐开元年间,官本《东观汉记》已经散佚了十六卷。

传至两宋,《东观汉记》散佚更多。《通考·经籍考·杂史类》引罗鄂州序曰:“愿闻之上蔡任《文源》曰:‘家旧有《东观汉记》四十三卷,丙子渡江亡去。后得蜀本,错误殆不可读,用秘阁本雠校,删著为八篇。洎见唐诸儒所引,参之以袁弘《后汉纪》、范晔《后汉书》,粗为完具’。”罗愿为南宋初年人,说明到北宋末至南宋初年,《东观汉记》已亡佚至四十三卷,缺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便是这一版本,不久也便“渡江亡去”,后又有蜀本,但错误很多,经校雠后仅存八篇。至元代,《东观汉记》完全散佚。

虽然《东观汉记》逐渐散佚失传,但直至唐宋时期,《东观汉记》仍然流传不绝,人们记述东汉史事仍然经常引用其中文字,因此,在传世文献中,还是保存了《东观汉记》的许多片段。不过,清代之前,长期无人进行辑集,直至康熙年间,钱塘姚之骃成《后汉书补逸》,辑集了有关东汉的八种史书,其中第一种即为《东观汉记》八卷,所据之书限于《续汉书》十志刘昭注、《后汉书》李贤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五书,遗漏很多。

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以姚辑本为基础,参以《永乐大典》诸韵所载,又旁考其他各书,补其阙失,所增达十分之六,厘订为二十四卷,其中包括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佚文一卷,刊入《武英殿聚珍丛书》。该辑本比姚辑本完备,但仍有一些脱漏,如《稽瑞》、《开元占经》、《事类赋》、《记纂渊海》等书所引的某些条目没有采入。由于辑者使用的《北堂书钞》是陈禹谟的窜改本,所以被陈禹谟删去的《东观汉记》条目,该辑本也没有收录。

由于《四库全书》馆辑本的以上缺陷,因此,到了现代,依然有对《东观汉记》辑本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一九二八年,由吴树平先生与中华书局的赵明先生开始了对《东观汉记》重新辑录的工作。

由吴树平先生确定需要翻检的古籍,赵明先生负责检索和辑录。此后,检索辑录遗文的工作又由吴树平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唐中瑜先生分担。

辑遗完成后的《东观汉记校注》第一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中华书局2009年再版。

《东观汉记校注》对《东观汉记》进行了重新的辑录,凡姚之骃和《四库全书》馆馆臣所采用过的各种书籍又都全部做了检查;前书所谓采用的书籍,如《风俗通义》《世说新语》《隋书》《史略》《证类本草》《太平寰宇记》《事类赋》《事物纪原》《书叙指南》《海録碎事》《锦绣万花谷》《事文类聚》《记纂渊海》《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玉海》《翰苑新书》《急就篇补注》《鸣沙石室古籍丛残》《一切经音义》《华严经音义》等,也都进行了检索。

同时,吴树平先生在对《东观汉记》进行辑遗和校注的过程中,对前人辑遗过程中采用底本版本的问题也进行了特别的注意。例如姚之骃和《四库全书》馆馆臣所参考的《北堂书钞》所用的是陈禹谟刻本,又参用唐类函中所录《北堂书钞》的部分,此本增删篡改比比皆是,因此也导致了《东观汉记》的辑本出现了诸多错误。吴树平先生辑校《东观汉记》采用的是孔广陶校注本《北堂书钞》,又参用了明抄本和活字本,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其他各书也皆类此,尽量选用善本进行辑录。

《东观汉记》共二十二卷,体例遵从了从《史通》、范晔《后汉书》李贤注、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刘昭注、《北堂书钞》等书所载的体例,分为纪、表、志、传几个部分,分为纪三卷、表一卷、志一卷、传十五卷、载记一卷、散句一卷。

全书纪传的排列多参考了范晔《后汉书》,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排列,但遇到同属一族或者同类型、有关联的人物,则打破时间的界限,前后归在一处。少数人物时代不明,一律记载在传的最后一篇。志的排列主要参考了《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所注的《东观汉记》诸志的次序,同时也参考了《续汉书》八志的次序。纪传中文字的次序,参考《后汉书》,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逐条进行排列,个别条目文字简略,无法确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则一律缀于篇末。

《东观汉记校注》中各篇正文所采用的文字,文末皆注明出处,未被采用的各条文字,一律作为校勘的资助,在校注中做出说明。 [3]

小结

《东观汉记》作为编撰时间最早的东汉史料,有着其他资料难以企及的优势,也是其他各家东汉史作最重要的底本。《东观汉记》的逐渐散佚,对东汉历史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之姚之骃、《四库全书》馆馆臣以及吴树平先生对《东观汉记》的辑遗、恢复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东观汉记》与《后汉书》《后汉纪》《八家后汉书》《资治通鉴》一起,作为记载东汉历史最基本、最全面的史料,在东汉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东观汉记校注》作为史料,在使用时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东观汉记》作为一个辑遗本,脱漏处很多,且内容很不连贯,在研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读者必须在读过《后汉书》,理清人物事件线索的基础上,方能对《东观汉记》加以使用。

其次,《东观汉记校注》在辑遗过程中,一些材料在多处都有记载,在选择时不可避免的会和原文产生一定的误差。吴树平先生在《叙例》中也说道:“一条文字往往有几处引征,详略不一,文字正误情况也不尽相同,凡遇到这种情况,则取其详者。如果详略相同,则取其文字无错讹或错讹较少者。如果几处引征的文字有有一些不足之处,笔者则把几条文字汇为一条”,这样终究是离原文有了一定的距离。虽然这样的情况不多,但总会造成一些史料的损失。

第三,中国古代学者在引用书籍章句的时候往往只取其义,不在意文字的一致,因此《东观汉记》辑本中的文字大多与原文不同,很多时候甚至影响到文意的理解,所以在使用材料的时候还要与《后汉书》、《后汉纪》等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方能保证文字的准确性。

因此,在使用《东观汉记》时必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在充分掌握《后汉书》、《后汉纪》等保存较为完备的史料的基础上,《东观汉记》是东汉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能够用以补充《后汉书》、《后汉纪》等史料中的很多不足,纠正很多错误。《东观汉记校注》作为《东观汉记》到目前为止最完善的辑本,将各处零散的资料汇集到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东观汉记》的很多珍贵的史料,也为东汉历史的研究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是东汉时研究必备的资料。

全集

《东观汉记》卷一

补遗 田戎 散句 延岑 王元 隗嚣 吕母 樊崇 王常 西域 西羌 陈嚣 萧彪 沈丰 张意 阴猛 邢崇 毕寻 段普魏成 翟歆 卜福 喜夷 宗庆 范康 梁福 刘训 周行 须诵 丁邯 蒋叠 高凤 梁鸿 王霸 严光 王霸 周党逢萌郭玉 郭凤 刘翊 范丹

《东观汉记》卷二

李充 周嘉 李善 温序 所辅 刘茂 李业 高彪 杜笃 李育 张玄 甄宇 孙堪 周泽 召驯 薛汉 魏应 高诩 尹敏杨政 牟长 戴凭 洼丹 刘轶 刘昆 曹节 苗光 孙程 蔡伦 郑众 阳球 周纡 李章 樊晔 董宣 王涣 秦彭 王景任延 茨充 卫飒 郭汜

《东观汉记》卷三

周珌 韦毅 赵序 韩昭 丘腾 吕布 袁绍 孔融 韩卓 符融 宗资 刘佑 荀昙 郭泰 李膺 王允 陈蕃 段熲 张奂朱遂 张耽 任尚 吴佑 陈寔 黄琼 黄香 周举 左雄 蔡邕 李云 杜根 杜安 陈球 张纲 杨赐 杨秉 杨震 冯良荀恁 闵贡 崔寔 崔瑗

《东观汉记》卷四

崔駰 崔篆 张表 郑璩 巢堪 祝良 庞参 李恂 应劭 应奉 应顺 何熙 尹勤 梁讽 陈忠 陈宠 赵兴 郭躬 周荣张酺 袁安 胡广 张敏 徐防 张禹 张歆 张况 邓彪 何敞 乐恢 朱晖 宋均 玄贺 班固 班彪 赵咨 蔡顺 刘恺刘般 江革 王琳 倪萌

《东观汉记》卷五

魏谭 刘平 赵孝 薛苞 毛义 杨乔 丁鸿 丁綝 桓礹 桓鸾 桓典 桓焉 桓郁 桓荣 张楷 张霸 汝郁 贾逵 陈元

梁商 范升 郑众 曹褒 郑兴 张纯 梁冀 梁竦 梁统 郑弘 虞延 冯石 冯鲂 朱浮 王堂 廉范 张堪 孔奋 杜诗

郭伋 苏竟 郅恽 鲍昱

《东观汉记》卷六

鲍永 田邑 冯豹 冯衍 桓谭 赵温 郑均 承宫 吴良 郭丹 杜林 王良 陈遵 王丹 张湛 宣彪 宣秉 宋杨 王阜赵勤 桓虞 韦豹 韦彪 牟融 赵埙 郭贺 冯勤 宋弘 韩歆 侯霸 伏晨 伏盛 伏恭 伏湛 刘宽 魏霸 鲁丕 鲁恭卓茂 阴傅 阴兴 阴识

《东观汉记》卷七

阴睦 樊准 樊梵 樊鯈 樊宏 樊重 朱勃 马棱 马融 马严 马光 马防 马廖 马援 窦章 窦固 窦宪 窦融 马武

坚镡 傅俊 刘隆 马成 刘隆 王梁 景丹 朱祜 耿纯 刘嘉 刘歆 刘植 邳彤 李纯 李忠 任隗 任光 姜诗 张重

耿嵩 杨正 蒋翊 郭况

《东观汉记》卷八

孙咸 邓让 祭参 祭肜 王霸 铫期 耿恭 耿秉 耿弇 臧宫 耿况 陈浮 陈俊 盖延 吴汉 邓奉 秦丰 张丰 贾宗贾复 岑起 岑彭 冯彰 冯异 寇恂 邓遵 邓豹 邓阊 邓弘 邓悝 邓陟 刘梁 刘弘 邓鸿 邓训 邓禹 来歙 邓晨乐志 李通 卢芳 彭宠

《东观汉记》卷九

王闳 庞萌 苏茂 王郎 朱鲔 刘玄 礼志

《东观汉记》卷十

百官表 律历志 楚王英 申屠志 窦贵人 车服志 地理志 郊祀志 梁不疑 司马均 马客卿 申屠刚 淳于恭 锺离意 第五伦 皇甫嵩 申屠蟠 莋都夷 庞淯母 刘盆子 公孙述 鲍宣妻 索卢放 欧阳歙 觟阳鸿

《东观汉记》卷十一

平原王胜 清河王庆 梁节王畅 乐成王苌 沛献王辅 赵孝王良 齐武王演 孝灵皇帝 孝冲皇帝 孝殇皇帝 孝冲皇帝 孝质皇帝

《东观汉记》卷十二

匈奴南单于 下邳惠王衍 乐成靖王党 彭城靖王恭 琅邪孝王京 中山简王焉 广陵思王荆 阜陵质王延 东平宪王苍济南安王康 东海恭王强 城阳恭王祉 北海敬王睦 北海靖王兴 灵帝宋皇后 灵思何皇后 顺烈梁皇后和熹邓皇后 孝和阴皇后 敬隐宋皇后 章德窦皇后 明德马皇后 光烈阴皇后

《东观汉记》卷十三

敬宗孝顺皇帝 威宗孝桓皇帝 恭宗孝安皇帝 穆宗孝和皇帝 肃宗孝章皇帝 显宗孝明皇帝 世祖光武皇帝

四库提要记载

《东观汉记》·二十四卷(永乐大典本)

案《东观汉记》,《隋书·经籍志》称,长水校尉刘珍等撰。今考之范《书》,珍未尝为长水校尉。且此书创始在明帝时,不可题珍等居首。案:《范书·班固传》云:明帝始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因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此《汉记》之初创也。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诏史官谒者仆射刘珍、谏议大夫李尤杂作《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建武,讫永初。《范书·刘珍传》,亦称邓太后诏珍与刘騊駼作《建武以来名臣传》。此《汉记》之初续也。《史通》又云:珍、尤继卒,复命侍中伏无忌与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与《单于》、《西羌传》、《地理志》。元嘉元年,复令大中大夫边韶、大军营司马崔寔、议郎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安思等后。《儒林传》入崔篆诸人。寔、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郑众》、《蔡伦》等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曰《汉记》。

《范书·伏湛传》亦云:元嘉中,桓帝诏伏无忌与黄景、崔寔等共撰《汉纪》。《延笃传》亦称笃与朱穆、边韶共著作《东观》。此《汉记》之再续也。盖至是而史体粗备,乃肇有《汉记》之名。《史通》又云: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邕别有《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董卓作乱,旧文散逸。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纪。案:《范书·蔡邕传》,邕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所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多不存。

《卢植传》亦称,熹平中,植与邕、说并在东观,补续《汉记》。又刘昭补注《司马书》,引《袁崧书》云:刘洪与蔡邕共述《律历纪》。又引《谢承书》云:胡广博综旧仪,蔡邕因以为志。又引《谢沈书》云:蔡邕引中兴以来所修者为《祭祀志》。章怀太子《范书注》,称邕上书云:臣科条诸志,所欲删定者一,所当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此《汉记》之三续也。其称《东观》者,《后汉书注》引雒阳宫殿名云:南宫有东观。《范书·窦章传》云:永初中,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盖东汉初,著述在兰台,至章和以后,图籍盛於东观,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书。《隋志》称书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新旧唐书志》则云一百二十六卷,又录一卷。盖唐时已有阙佚。

《隋志》又称是书起光武,讫灵帝。今考《列传》之文,间纪及献帝时事,盖杨彪所补也。晋时以此书与《史记》、《汉书》为三史,人多习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隶事释书,类多徵引。自唐章怀太子集诸儒注《范书》,盛行於代,此书遂微。北宋时尚有残本四十三卷。赵希弁《读书附志》、邵博《闻见后录》并称其书乃高丽所献,盖已罕得。南宋《中兴书目》则止存《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冯异》、《祭遵》、《景丹》、《盖延》九传,共八卷。有蜀中刊本流传,而错误不可读。上蔡任 始以秘阁本雠校,罗愿为序行之,刻版於江夏。又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所见本,卷第凡十二,而阙第七、第八二卷。卷数虽似稍多,而核其《列传》之数,亦止九篇。则固无异於书目所载也。

自元以来,此书已佚。《永乐大典》於邓、吴、贾、耿诸韵中,并无《汉记》一语。则所谓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本朝姚之骃撰《后汉书补逸》,曾蒐集遗文,析为八卷。然所采只据刘昭《续汉书十志补注》、《后汉书注》、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五书。又往往掇拾不尽,挂漏殊多。今谨据姚本旧文,以《永乐大典》各韵所载,参考诸书,补其阙逸,所增者几十之六。其书久无刻版,传写多讹。姚本随文钞录,谬戾百出。且《汉记·目录》虽佚,而纪、表、志、传、载记诸体例,《史通》及各书所载,梗概尚一一可寻。姚本不加考证,随意标题,割裂颠倒,不可殚数。

今悉加釐正,分为《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其篇第无可考者,别为《佚文》一卷,而以《汉纪》与《范书》异同附录於末。虽残珪断璧,零落不完,而古泽斑斓,罔非瑰宝。书中所载,如章帝之诏增修群祀、杜林之议郊祀、东平王苍之议庙舞,并一朝大典,而《范书》均不详载其文。他如张顺预起义之谋、王常赞昆阳之策、杨政之严正、赵勤之洁清,亦复概从阙如,殊为疏略。惟赖兹残笈,读史者尚有所稽。则其有资考证,良非浅鲜,尤不可不亟为表章矣。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知识小玲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东观汉记》】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词条所在榜单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世界十大名著 世界名著排行榜 最值得读的书籍都在这
都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有时甚至是一生,生活中称得上世界名著的作品说来也不少,但真的选出世界十大名著并不容易,本文就为大家...
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小说盘点 中国文学名著有哪些
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词、赋、曲、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种表...
欧洲文学十大名著 西方经典文学名著盘点 欧洲最著名的名著有哪些
在各大世界文学名著中,许多西方经典文学名著都占有一席之地,欧洲最著名的名著有哪些你觉得看后受益匪浅呢?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欧洲...
MAIGOO原创 文学名著 书刊/阅读 欧洲
2.7万+
日本文学十大名著 日本文学必读10本经典 最著名的日本文学作品推荐
早期的日本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你知道的最著名的日本文学作品是哪部呢?本文就为大家带来...
MAIGOO原创 文学名著 小说 日本
7.6万+
美国文学十大名著 美国文学必读10本经典 美国著名文学作品有哪些
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你看过的美国著名文学作品有哪些呢?...
MAIGOO原创 文学名著 小说 美国
5.1万+
浪漫主义文学十大名著 浪漫主义文学推荐 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有哪些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你知道的浪漫主义作品有哪些呢?本文就为大家带来了...
MAIGOO原创 文学名著 小说 最浪漫
2.4万+
现代主义文学十大名著 西方现代文学经典推荐 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有哪些
西方现代文学是西方自十九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复杂性,由多个流派组成,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本文就为大家带来了...
MAIGOO原创 文学名著 小说 书籍
1.8万+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大名著 批判现实名著推荐 批判现实文学代表作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一时兴起,这些批判现实主义经典著作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
MAIGOO原创 文学名著 小说 书籍
1.2万+
一生必读的60部名著 名著有哪些 经典世界名著
你看过的名著有哪些?说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然而幸运的是如今的我们有太多的选择,各种名著好书琳琅满目不知从而读起,你心目中最经典世界名著又是哪...
世界十大军事名著 世界著名军事著作推荐 军事名著大全
世界上有不少著名军事家、将领,将他们的毕生作战经验融汇到书里面,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你知道关于军事的书籍有哪些吗?世...
中国十大史书 中国最好的史书排行 中国经典史书有哪些
史书未必一定能如实纪录历史,而是收集各地事件再编集成书,而且中国王朝历史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被指是统治者的治国工具,但史书依然是我们了解历...
MAIGOO原创 书刊/阅读 文学名著 中国十大
3.3万+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集 中国古诗集推荐 古代经典诗集有哪些
诗这种文学体裁在中国有着丰沃的土壤,我国的古诗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到了唐朝诗歌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你读过的古代经典诗集有哪些呢?本文m...
MAIGOO原创 诗词美文 书刊/阅读 文学名著
1.7万+
中国古代十大自然科学著作 古代著名科学典籍 古代科学名著有哪些
现代的自然科学一般指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等,而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则是农学、医学、天文学和数学,你能说出的我国古代科学名著...
MAIGOO原创 文学名著 书刊/阅读 中国十大
1.2万+
十大国学经典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书籍有哪些
在中华上下五千灿烂文化历史中,诞生出了不少国学经典著作,每一部国学经典都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精髓。本文MAIGOO编辑盘点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MAIGOO原创 书刊/阅读 图书 最经典
1.8万+
中国古代十大重要典籍 古代著名典籍盘点 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有哪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积淀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智慧的结晶,这些古代典籍至今都为人们所用,你知道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有哪些吗?本文MAIGOO...
MAIGOO原创 文学名著 书刊/阅读 古代
9248
民国时期十大经典名著 民国时期的经典著作 民国名著都有哪些
1912到1949年是我们所说的民国时期,这三十几年虽然是近现代中国最动荡的时期但也是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一些民国著作到如今也深受大家喜...
MAIGOO原创 文学名著 书刊/阅读 中华民国
1.5万+
中国古代十大传记 中国10大历史传记 古代著名传记文学有哪些
我国人物传记的写作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处于萌芽状态,而《史记》的诞生则为后世史学引导了发展方向,你对于古代传记都有哪些了解呢?能说出的古代...
中国军事十大名著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盘点
说起中国著名的军事名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孙子兵法,但除了孙子兵法我国还有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军事名著。中国十大军事名著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
中国四大名著盘点 四大名著作者分别是谁 哪一部影响力最大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巨著。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
网文界新旧四大名著盘点 网络四大名著是什么 网文经典神作推荐
老网文四部名著均成名于网络文学方兴未艾之时,网上搜索度高,在读者中口碑不错、流传甚广,随着网文的发展,各种新神作纷至沓来,MAIgoo小编今...
MAIGOO原创 小说 小说网 文学名著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