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龙凤论坛

品牌分类   知识分类          
移动端
  • 买购网APP
  • 手机版Maigoo
  
香港沙田曾大屋
0
赞数:
香港沙田曾大屋,又称曾氏大屋,旧称山下围或山厦围,由曾贯万于1848年建造,是香港较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式围村建筑,也是区内保存得较好的围村之一。沙田曾大屋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呎,采用了曾氏的五华老家的建筑风格──堡垒式的格局;建筑主要分上、中、下三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分隔,围屋内有住屋99间,取其长长久久的好意头。曾大屋较具特色的是以屋连屋,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的村寨,将防御和抗敌的因素集于一身。
香港沙田曾大屋旅游攻略
  • 所在地/隶属: 香港新界沙田区

香港沙田曾大屋怎么样

香港有好几座不同名称的围城,在九龙的林村刚好有座保存最完整、规模也最大的曾大屋。顾名思义,这座城寨式的村落,居住着同是曾姓的族人。这座围城并不是一座展览式的纪念馆,仍有住名居住其中。曾大屋呈长方形,共三进。

屋与屋之间有信道及天井相连;围墙上有排列整齐之枪孔及瞭望孔,围的四角有更楼和炮楼,用以防御外敌入侵。北面的围墙有三个入口,门顶作圆拱形,正中的是正门,直接通往祠堂。祠堂位于最后一进排屋的中央,是举行祭典及仪式的地方。

在大屋前面有一个庭院,从前村民便是在这里簸谷及风干农作物。曾大屋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式围村建筑,它位于新界沙田东部狮子山隧道公路旁,原名山下围。因全村居民都姓曾而得名曾大屋。始建于1848年,开村始祖曾贯万与其弟1830年到香港谋生。初期兄弟俩在筲箕湾开打石坊,20年后在沙田东部隔田村购买山地及田亩,兴建城堡式山下围大屋,占地有6500平方米。建筑方式以屋连屋,围成长方形的村寨,这是传统围村建造方法。大屋四角建有茶桶耳型雕堡,围墙抵御外敌入侵之用。

实用信息

交通提示

交通:乘坐马鞍山铁路抵达沙田围站,再步行约15分钟便可抵达。另外,亦可乘九广东铁抵达大围站,依照往车公庙的指示牌到达车公庙路后,继续向北走,并留意往“乙明村”的指示牌,走至与沙角街的交界处时转右,沿小路直上,便可到达曾大屋。步行时间约25分钟;亦可于沙田新城市广场乘搭81K号线巴士,在博康村下车,然后步行约5分钟便到达。

地理环境

曾大屋位于博康恏南端,毗邻狮子山隧道公路,是典型的围村之一,是曾氏家族的根据地,始建于一八四八年,历时二十年才完成。该建筑物以花岗石、青砖及实心木材造成,是沙田保存得最完整的围村。

沙田是近15年来飞速发展起来的住宅区。原来的沙田不过是吐露港沿岸有几间小房子的小村子而已,战后由于大规模的围海造田,不久就形成了高层公寓林立的住宅小区。在新界,你可找到乡郊幽地、传统村落、配合四周环境的新市镇步行径和文化景点等极具特色的地方。沙田是新界的重要区域,以古色古香的庙宇、围村、大自然远足径和沙田马场闻名。

沙田原称“沥源”。沥源即“清水之源”,因城门河而得名。明朝年间(公元1368至1644年),不少农民在此处傍水而居。全盛时期,有超过50条村落,其中以“沙田村”最广为人知。

1898年新界被租借予英国,当时有一位英国官员到沥源巡视,当他询问该处的名称时,一位村民回答:“这里叫沙田。”自此以后,“沙田”一名便用作泛指整个沥源区。

1970年,香港政府于新界大兴土木,建设卫星城市,以应付不断膨胀的人口。沙田是政府早期发展的新市镇,其所处位置,为填海土地。

乘九广铁路过了九龙塘站,列车进入狮子山隧道,出了隧道,右手的山顶上有一大块石头,这块石头被称做望夫石。据说这块望夫石很像背着孩子等待出海未归的丈夫的女性形象,最初还看不出像人的形状,随着列车向右转变,却越来越看它像人的模样,很有意思。

在左右大山中间的平地,能看到很多的公寓大楼,均有30~40层的高度。这公寓群密集的地区就是沙田。沙田站与特别大的购物中心新城市广场相连,其中日本的八百伴百货店也在内。因为这里只有此一家购物中心,所以周围小区的人们均来此购物,每当周末都是顾客盈门。

历史沿革

沙田

香港客家人在200至300年前开始在沙田聚居。曾大屋约于130年前由一位石匠所建,这位曾姓石匠在西湾河经营石矿场,并在筲箕湾开设三利石厂,发了大财,决定以毕生积蓄兴建一条氏族围村供子孙安居。曾大屋围村采用了这位主人翁于东北五华老家的建筑风格,因此外观与新界其他围村迥然不同。曾大屋是五进式建筑,北面围墙有三个入口,正中是正门,直接通往祠堂。前庭有两口水井,曾几何时是围村的食水来源。大屋瓦顶的飞檐别具特色,雕塑有镇宅僻邪的作用。这条围村通称曾大屋,又名山下围。

围城

香港有好几座不同名称的围城,在九龙的林村刚好有座保存最完整、规模也最大的曾大屋。顾名思义,这座城寨式的村落,居住着同是曾姓的族人。这座围城并不是一座展览式的纪念馆,仍有住名居住其中。

目前围城内虽有人住,但户数不多,显得冷冷清清,他们也不排斥观光客的参观。

家族祠堂

曾大屋内最特别的是家族祠堂,上头写着“曾氏家族议事厅”。传统的木梁土墙的屋中,墙上挂满了历代先人的遗照,从图像上来看,这个曾姓家还是个望族,戴有官帽、官带的人不少。

围城中也有一口水井,显示围城建筑的特色,高大的围墙及了望台为的是御敌,城中的水井则是为了避免用水匮乏,遇敌围攻时用能自给自足。

荣誉及其他

起源

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贯万(又名曾三利)于1848年建造,历时二十年,至1867年才建成。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

一、曾氏在西湾河经营石矿场,并在筲箕湾开设三利石厂,后来致富,便在沙田兴建围村供族人居住。

二、曾贯万是五品官,相传有一班海盗劫渔船得咸鱼16瓮,登门求售,曾以每瓮800钱买下,后来他发觉咸鱼下面全是金银,而海盗又一去不回,遂用之兴建建宅。

结构

曾大屋呈长方形,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采用了曾氏的五华老家的建筑风格——堡垒式的格局,围墙采用了花岗石、青砖和精选的木材,而四角均筑有镬耳型的三层高碉堡,碉堡上有枪孔和瞭望台,用以对付盗贼的侵袭。本来曾大屋外面有一条护城河围绕整座堡垒,以吊桥衔接,但现已遭填塞,吊桥亦拆去。

村内的建筑主要分上、中、下三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分隔,这三个厅又称为三楝上下进与左右两横屋相连,形成棋盘状,围屋内有住房百多间。围村入口有三个大门,中门最大,门顶圆拱形,四周以麻石砌成,门顶石匾镌刻著“一贯世居”,门上有酸枝木和铁枝制成的门闩,并有一道铁门。正厅门前有“大夫第”木匾和“祥征万福”石匾。庭院内还有两口井。

曾大屋的建筑充满官家气派,将防御和抗敌的因素集于一身,与新界的其他围村迥然不同。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静好经验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