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龙凤论坛

品牌分类   知识分类          
移动端
  • 买购网APP
  • 手机版Maigoo
  

上海的饮食文化起源 上海饮食文化习惯 上海饮食文化介绍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游客 上传提供 评论 0
摘要: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之一。近百年来,由于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一直以“世界名都”著称于世。它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是一个沿江滨海的城市,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邻近江湖密布,全年盛产鱼虾,市郊菜田连片,四时蔬菜常青,物产丰富。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历史,所以形成了上海独有的饮食文化,下面本文将为你详细的介绍上海的饮食文化。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海派饮食形成的背景

顾名思义,海派即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海派文化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又融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吸收消化而形成的富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一种文化。海派文化包括了海派建筑文化、海派京剧文化、海派饮食文化等等。虽然上海的饮食文化并不完全等于海派饮食文化,但是上海饮食却是海派饮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派文化的形成是被鸦片战争促使的,在鸦片战争期间,“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洋货、洋人、洋思想、洋经济长驱直入,随之而来的就是上海的租借”。由于租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明显的高于当时的上海,这就激发了上海人抛下落后的思想,积极地像西方人学习。不但如此,由于政局的不稳定性,人口流动性大,全国各地的人,特别是苏、浙、粤等户籍的人都纷纷来到了上海,这就使上海短时期内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为海派饮食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海派饮食的特点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的一句古话,著名作家梁实秋,搜尽觅全中国大江南北的美味佳肴著成了《雅舍谈吃》,在此书中,他不仅是谈吃喝,其实更是谈出了他的一种社会心态,一种处世哲学,一种审美趣味或人生追求。从上面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从古代就一直被中国人所推崇,并与之结合到了精神层面。

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城市,近代时是以“本帮菜”出名的。“本帮菜”是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家常、平民化都是本帮菜的特色。秃肺、圈子、腌笃鲜、黄豆汤等这些普通、廉价的原料都是本帮菜的生力军,这些都是在海派饮食之前,上海饮食的特点。当海派饮食在海派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时,苏、锡、宁、徽等16个地方的风味被吸收到海派饮食中,菜肴就逐渐由原来的重油赤酱趋向淡雅爽口,并形成了海派饮食的特色。

由于受海派文化的影响,海派饮食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包容性与适应性,打个比方,如果说其他饮食文化如川菜是固执的老头子,那么上海饮食就是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而这也是移民城市的特点。可以说,只要可以适应上海人的口味的菜,基本上都可以被上海人所接受。其实,这也是上海经济可以发展得如此之快的一个原因,海纳百川方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新信息。海派饮食的第二个特点是精细。同北方大盘大盘的菜肉相比,上海一盘的量堪称袖珍,浓缩的就是精华,海派饮食将这一俗语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上海菜的“红烧鱼”,利用其富含的明胶蛋白质,需小火焖烧45分钟,使胶质溶出,再移至旺火入稠浓卤汁。成菜不用一点芡粉,却浓粘似芡,入口酥糯,颇具特色。就是这种精细活,使上海饮食可以与川菜、粤菜相媲美。

众所周知,凡事都是需要创新的,饮食也毫不例外。海派饮食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创新,这种创新更多的是被定义为海外的餐饮机制以一种中国化的餐饮结构方式来表达。有筷子,也有刀叉,有西菜,也有中菜,更多的是中西菜的分解,打通,融合。食客一般是说不清自己到底吃的是什么菜,但就是这个菜、这个做法、这个味道牢牢地抓住了顾客的胃。这种海派饮食的创新显示了上海人对中华饮食文化真髓的深刻理解和对各帮菜的再认识,当然管理理念、服务程序规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上海饮食习惯

上海地处湿热带,气候宜人,四季常青,海岸线又长,物产丰富。山珍海味、土特产应有尽有,上海人在饮食烹饪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产和人们的口味、习惯,加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精于制作,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海派饮食文化。

1、鲜活生猛 上海人的口味,以鲜为特色,所选用的原料,无论是蔬菜或肉类,都要求新鲜为了迎合这种饮食爱好,肉菜市场均设有水族箱或饲养笼,将各种鱼类、禽类活养着供顾客选购,即点、即宰、即售,方便家庭。

2、夏秋清淡、冬春香浓 夏秋季节,由于上海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大,为增进食欲,保证营养,上海日常饮食以清淡、鲜爽、嫩滑等消暑祛热的菜式为主,家庭一般常用瓜类制成清香可口汤、煲等菜式。夏天上海时蔬有贡菜,金针菜,米蓰等等,不过夏天上海人一般讲究清淡,菜诸如糖拌番茄,糖拌黄瓜,毛豆丝瓜就可以打发汤,一般是番茄煸尖冬瓜汤,要么雪菜肉丝豆腐羹。在北风凛烈、寒气袭人的冬春季节,上海的家庭饮食以营养丰富、滋补暖身、 味道香浓的菜式为主。这时,狗肉、羊肉、鸽、蛇等,都是家庭的常用菜式。春节,现在上海人春节大多外出蹭饭,家里无非应付些春卷、汤圆之类的小点心。

3、一日三餐有汤水 上海人在饮食方面讲究营养、滋补、口感。因而在一年四季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可口滋润的汤、羹、粥品。饭前饭后一碗汤,成为上海人饮食特点之一。

4、浓油赤酱与清汤挂面老上海人欢喜吃油爆虾,新上海人欢喜咂盐水虾。老上海偏爱吃糖醋排骨,新上海更爱吃椒盐排条。老上海过节烧红烧回鱼,新上海兴吃清蒸鲑鱼。不过也有大家都喜欢的,像咸菜毛豆,红烧狮子头等。

5、 清真食品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开放,不只是 “新上海人” 为这个城市带来了新口味,就是 “老上海” 的饮食口味也在悄然变化。看看 “小肥羊” 的若市门庭,清真食品也成为上海人饮食特点之一。

上海的小吃文化

上海小吃在南宋时即有记载,明初上海成为东南名邑,制作渐趋精美,在清时随着上海商业日益繁荣,应时适令的各类米、面类小吃品种更为丰富。清末,上海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相继吸取了各地风味小吃精华,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主要地方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小吃特点是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著名的上海小吃主要有:蟹壳黄、枣泥酥饼、生煎馒头、蒸拌冷面、阳春面、酒酿圆子、松糕、年糕、鲜肉猫耳朵、糟田螺、小绍兴鸡粥、南翔小笼馒头、油氽馒头、开洋葱油面、素菜包、擂沙圆、小笼生煎等等。

上海饮食发展

上海菜又简称海派菜,它与其艺术一样,是随着上海这个城市的演变而发展的。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方经济文化大量输入,各地商贾文人荟集,冲击着上海的市场与文化。上海地区的饮食业伴同其文化艺术,也随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这种已超越原来流的范畴,发迹于上海,带着上海这个地区与时代印记,并在上派海孕育、成长和扩散的文化艺术,统称为“海派”。海派菜就是有这样的条件下,从全国各大菜系中脱颖而出的。它既包括经过博采众长的本地菜点,又包括那些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根据上海饮食习俗进行变革的各种风味菜点。

1、上海本地菜的兴起

上海菜的发展,首先是从本地菜开始的。据史载早在南宋末年和元初,上海就有酒菜馆出现,到明末清初,上海菜馆除小吃、便餐外筵席用菜已十分丰盛。1 843年上海被迫对外开埠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也刺激了上海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上海饮食业迅速繁荣起来。全市大街小巷店摊成群。据1 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记载,当时上海从小东门到南京路已有上海菜馆一二百家之多。那时,上海菜馆的经营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许多中小型饭店都经营经济实惠的便菜便饭,同时兼营少数炒菜。如上海早期出名的大众菜炒肉百叶、咸肉豆腐、肉丝黄豆汤、草鱼粉皮、八宝辣酱、炒三鲜、全家福等。还有“客饭(一菜一汤一碗饭),食者众多。第二种是一些大中型菜馆,以经营炒菜和“和菜”为主。和菜是上海菜馆的首创,它是把冷盘、热菜、大菜和汤配成一组供应,花样多,又比较实惠,当时十分盛行。和菜的价格有高有低,最高的是银洋1 O元的和菜,有八大菜、八小碗、十六围碟、四热荤、四点心。大菜中有排翅、燕窝、挂炉鸭、桂鱼等。还有8元、6元、4元、2元的,顾客可任意选择。第三种是一些大店名菜馆,以经营筵席和高档名菜为主。这种菜馆规模大、设备好、餐厅高雅,如上海最早的本地菜馆秦和酒楼、鸿运楼(上图)、大中园等,当时他们经营的主要名菜中已经有烧鸭、红烧鱼翅、三丝鱼翅、葱油海参、清蒸鲥鱼、八宝鸭、清汤鲍鱼、一品燕窝、蛤蜊黄鱼羹、虾脑豆腐等等、酒席中海错山珍样样都有,还有“鱼翅席”、 “海参席”等高贵筵席。可见,上海菜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当时上海菜的主要特点是:取用本地鱼虾和蔬菜特产为原料,烹调上以红烧、蒸、煨、炸、糟、生煸见长,菜肴浓油赤酱,量大质优,讲究实惠,汤卤则醇厚不腻,咸淡适口,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风味。

3、各地风味菜馆在沪陆续出现

清朝后期,在上海本地菜馆发展的同时,各地饮食业经营及其厨师也纷纷来沪,竞相开设菜馆(上图)。最先进入上海的是开在小东门的安徽菜馆,它既经营菜肴,也兼汤面,拿手菜是炒蟮背、煨海参等,两个特别出名的菜是馄饨鸭和大血汤,一时闻名沪上。那时主要的安徽菜馆有萃楼、同庆园、大中华等。在安徽菜馆进入上海的同时,苏州、无锡菜馆也在上海出现,苏州、无锡菜均以太湖船菜著称,由于它口味与上海相仿,加上苏锡人在沪居多,又以经营便菜便饭和河鲜鱼类菜肴为主,因而格外受到欢迎,如创设于同治元年的同治老正兴菜馆、三兴园、得和馆、招商饭店以及后来的东南鸿庆楼、大加利、大鸿运酒家等,都很有名。到30年代初苏锡菜馆已占上海菜馆的一半左右。广东菜馆在咸丰年间就有杏花楼、翠必居,后来又有粤商大酒楼、新雅、大三元、东亚大酒楼等。宁波菜馆来沪也较早,如金陵东路鸿运楼、涌江状元楼、四明状元楼等,它们以经营海鲜菜肴为主,也很受顾客欢迎。镇扬菜馆最早始于光绪年间,如汉口路老半斋;酉楼、新半斋酒楼等。京帮最早的有会宾楼、悦宾楼、太白楼、珊家园等。四川菜馆在同治年间就有,最早的有大雅楼、美丽慎记、都益处、陶禾春,后有聚丰园、蜀腴饭店、梅龙镇等。河南菜馆最早有梁园致美楼,后有厚福楼。福建菜馆早有小有天,别有天,后有天乐园。清真馆始于明国初期,先有洪长兴、宴林春、南来顺等。素菜馆有功德林、春风松月楼、玉佛寺等。在清末民初时,已有11个地方风味菜馆在上海出现。从民国初期到30年代末,又先后增加了杭州菜、潮州菜、湖南菜等,于是形成了沪、苏、锡、宁、徽、粤、京、川、闽、湘、豫、鲁、扬、潮、清真、素菜等l 6个地方风味聚于一地的格局,为发展和丰富上海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现代上海菜发展的新特点

从30年代到40年代末,这是上海菜馆最繁荣发展的时期。那时上海本地菜馆仍占多数,营业兴旺,特别是酒席十分吃香。因为上海菜价格便宜,菜的数量较多,加上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来沪者都要品尝一番上海菜,所以在沪设宴请客多数在上海菜馆中举办,因而生意很好,与上海菜相似的苏州、无锡菜馆也是如此。由于上海菜馆不断吸取外地菜馆的长处,特别是与苏州、无锡菜逐渐形成一体,使上海菜更加具有江南水乡风昧特色。首先是讲究选料新鲜,取用四季时令蔬菜,鱼虾以江浙两省为主,取活为上,一年四季有活鱼陈设于鱼水池内,供客选择,当场活杀烹制。第二,菜肴品种众多,四季有别。如春季有生煸草头、生煸枸杞头、竹笋枸杞、生煸豆苗、刀鱼、回鱼等;夏季有清炒鳝糊、清蒸鲥鱼、水晶虾仁等;秋冬季节名菜更多,如菊花蟹斗、炒蟹粉、炒蟹黄油、蟹粉狮子头、冰糖甲鱼、油酱毛蟹、红浇圈子、虾子大乌参、冬笋腌鲜、砂锅大鱼头、青鱼香肺、清鱼下巴划水等等。第三,在烹调方法上,上海菜原料以烧、蒸、煨、窝、炒并重,逐渐转为以烧、生煸、滑炒、蒸为多,其中以生煸、滑炒为最多,特别擅长于四季河鲜烹制。第四,口味上也有了很大变化。原来上海菜以浓汤、浓汁厚昧为主,后来逐步变为卤汁适中、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在烹制红烧圈子、红烧肉及红烧鱼一类菜肴时,仍重用调味,浓油赤酱,以使食物鲜而和昧。对于炒菜均采用滑炒,讲究鲜嫩、色白、咸淡适口。特别是夏秋季节的糟味菜肴,如糟鸡、糟猪爪、糟肚、糟猪舌、糟青鱼等菜肴,香味浓郁,颇有特色,同过去早期上海菜已有很大不同,表现出融汇诸昧之长,以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许多经营各地风味菜馆的经营情况也发生不断变化。在经营上除了少数处于闹市地区大店名店生意较好外,其他不少各地菜馆经营不理想,顾客较少,因为大批沪地顾客多来自江浙两省,他们都喜欢到本地菜馆就餐,很少到外地菜馆就餐。在30年代中期,上海和苏州、无锡菜馆中酒席盛行,而在广东、福建、四川等一些菜馆酒席较少,尤其是广东菜馆办的筵席,虽然花色好看,但菜的数量少,调味单一,烹调上偏生嫩,菜肴滋味没有上海入味,由于他们经营上不适合上海特点,所以许多菜馆为了适应上海当地消费者需要,便纷纷学习上海的做法,改变了自己某些操作方法与调味用料,如上海粤菜馆借用西菜烹制昌鱼、吉利明虾等,以逐渐适应上海的消费特点,这样就出现了所谓各种“海派菜”,实际上这些外地菜馆就变成了既能适应上海消费特点,又能适合外地来客的各种风味菜馆。事实上,到40年代这些菜馆的企业经营者多数已被沪菜馆的经营者所代替,成为上海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上海本地菜馆和外地菜馆长期共存相互影响,使上海本地菜(包括苏州、无锡菜)吸收了各地菜馆的特点:而外地菜馆逐渐同化于上海菜,成为具有适合上海特点的各种地方风味菜馆。使上海菜从原来本地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上海和苏州、无锡江南水乡风昧为主体并兼有各地风味的一个地方风味菜。40年代的上海,菜馆林立,名菜云集,山珍海味集海内外之精华。40年代出版的《上海市场大观》曾以“吃在上海”为题,系统地介绍了上海菜的各种特点与不同风味。全国各地报纸曾称赞说: “上海是吃的世界。”总之,上海菜是一种在适应中求生存、趋时中求发展、开拓中变革创新的菜系。它的风格以适应、趋时、开拓为主要特征。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发表评论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