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龙凤论坛

品牌分类   知识分类          
移动端
  • 买购网APP
  • 手机版Maigoo
  

福建簪花怎么做 簪花的制作工艺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信息池 上传提供 2024-04-08 评论 0
摘要:最近福建泉州的簪花女火出圈了,大家的向往这种有独特民俗文化的装扮方式,也希望自己能够被装扮簪花女的样子拍照留念。对于喜欢手工制作的“簪娘”来说,福建簪花又是一个很好的制作素材。那么福建簪花怎么做?下面介绍簪花的制作工艺,会动手的朋友赶紧开始制作吧。

簪花怎么做

1、准备材料

花瓣硬纸板、金属丝、丝线、手工胶水、手工剪、钳子、小号珍珠、花蕊。

2、制作花瓣

在纸板上画出花瓣形状,剪一条长于花瓣的铜丝。用丝线固定一端,然后缠绕铜丝,每隔1mm加入剪好的花瓣纸板,继续缠绕至结束。重复此步骤制作5到6朵花瓣。

3、组装花朵

取出花蕊,在根部用丝线缠绕固定,然后与花瓣固定在一起。调整花瓣的自然弯曲弧度和形状,制作出一朵完整的花朵。

4、制作珍珠叶装饰

用铜丝穿过小米珠,然后交错缠在一起,每隔3到4mm穿一颗珠子固定,形成叶子形状。剩余铜丝用丝线包裹。

簪花的制作工艺

1、花瓣制作法

首先准备花瓣硬纸板、金属丝、丝线、手工胶水等工具。在纸板上画出花瓣形状,用铜丝固定花瓣,缠绕丝线固定,加入花蕊,调整花瓣形状和弧度,制作珍珠叶装饰。

2、花环法

挑选色彩艳丽的花材,如牵牛花、玫瑰、茉莉花等。将花材制成花瓣,编织成花环,用线穿过花环中心固定在发簪上,排列和固定花瓣,可加入珠子、彩带等配饰。

3、绒条法

制作绒条,通过剪刀将绒条剪成不同形状,如圆形、锥形、弧形等,搭配绿叶、琉璃珠等辅助材料,制作成簪花。

4、铁丝法

用铁丝将花瓣穿成花朵,固定在发簪上,加入珠子等装饰。

5、珍珠和铜线法

制作花瓣和花朵,用铜线将珍珠和花瓣连接,形成簪花。制作簪子主体,连接花朵和簪子主体,最后加入流苏。

福建簪花的制作步骤

1、挑选花材

簪花女会挑选色彩艳丽、花形美观、花朵不易脱落的花材,如牵牛花、玫瑰、茉莉花等。现在通常会使用假花。

2、洗净花材

将挑选好的花材用清水洗净,并晾干备用。

3、制作花瓣

将选好的花材用剪刀剪成花瓣状,数量根据需要而定。

4、编织花环

将花瓣一个一个用细线或绸带编织成花环,花环的大小一般为手掌大小。

5、穿线

用线穿过花环的中心,将花环固定在发簪上。

6、排列花瓣

将花瓣一个一个排列在花环上,以呈现出最美丽的效果。排列花瓣时要考虑大小、颜色、形状的搭配和比例的协调。

7、固定花瓣

用细线将花瓣固定在花环上,以确保花瓣不会脱落。

8、加入配饰。

根据需要,还可以在花环上加入一些配饰,如珠子、彩带等,以增加花环的美观度。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簪花是什么意思 泉州簪花文化是如何火爆出圈的
簪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福建的簪花更是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近年来福建簪花火出了圈,来自全国各地的女生都被簪花的美图...
MAIGOO原创 汉服 风俗
18
簪花的寓意和象征 蟳埔女每天都要簪花吗
福建泉州的簪花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沉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在现代,簪花这一项民俗也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和艺术,成为人们表达个...
福建簪花怎么做 簪花的制作工艺
最近福建泉州的簪花女火出圈了,大家的向往这种有独特民俗文化的装扮方式,也希望自己能够被装扮簪花女的样子拍照留念。对于喜欢手工制作的“簪娘”来...
女装汉服价格多少钱一套 女生如何挑选到合适自己的汉服
相对于男生,女生其实才是汉服的主力消费军,因此市面上的女装汉服也比较多,价格从比较便宜的两三百元到定制的上千元都有,建议各位女性朋友根据自己...
汉服 女装
1163 10
福建非遗民俗项目介绍 福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名录
福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文化众多,比如南音、妈祖信俗、软木画等等哥哥蜚声中外。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建民俗非遗项目就有端午节、中...
MAIGOO原创 风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16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