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龙凤论坛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相关历史介绍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民俗风格简述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游客 上传提供 评论 0
摘要:北武当庙佛教音乐“渣渣子”是我国古代的“工尺谱”之外的一种记谱方式,是用来记录乐曲的节奏、音符、所示法器的种类的一种特殊的记录方法,与简谱、五线谱不同的是它采用竖行记谱方式,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法器。以符号的距离远近表示时值的长短。“渣渣子”与工尺谱结合起来,即接近于现在的简谱或五线谱,既有了音阶,又有了音符,便可构成基本的乐谱。下面我们就来大概的了解北武当庙寺庙音乐民俗风格吧!


一.民俗风格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由于民歌、小调的融入,宫廷音乐的润色,南北佛家的唱腔互渗,形成浓郁的音乐特色。武当庙寺庙音乐的文乐唱谱是用我国古代“工尺谱”的记谱方法记录下来的;而武乐,也是用我国一种古代对打击乐器竖行式的记谱方法记录下来的,又名“渣渣子”,是北武当庙佛教音乐最具价值的部分。

经明末清初理义大法师,清康熙年间心禧老和尚、清末的寂念高僧、续早老法师等历代僧人唱念演奏传承至今,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下来,流传于宁夏全境,内蒙古磴口、甘肃平凉、陕北西部等地区。北武当庙寿佛寺原留存佛教音乐工尺谱八百多首,“渣渣子”谱三百余首,现仅存有师弟子相传的常用曲谱几十首,平罗县佛教协会徐建业会长是“渣渣子”现今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之一。“渣渣子”已濒临灭绝,若不予抢救与保护,将会随知者的故去而灭失。

二.有关历史

“渣渣子”是我国古代的“工尺谱”之外的一种记谱方式,是用来记录乐曲的节奏、音符、所示法器的种类的一种特殊的记录方法,与简谱、五线谱不同的是它采用竖行记谱方式,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法器。以符号的距离远近表示时值的长短。“渣渣子”与工尺谱结合起来,音阶,又有了音符,便可构成基本的乐谱。演奏时一般是一人一件法器,与唱念、笛笙等乐器合起来,众僧共同演奏、唱念。主要用于祝圣法事、大型集会(如迎大法师、贵宾等)活动。

佛教音乐“渣渣子”的幸存,证明了中国古老的佛教音乐(打击乐)的记谱方法还没有消失。它以其独特的自成体系的记谱方式,证明和记录了北武当庙寿佛寺佛教音乐,对研究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渣渣子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和工尺记谱法结合起来,让我们在没有简谱和五线谱的情况下,使从事音乐曲谱创作成为可能。和简谱、五线谱不同的是,渣渣子采用竖行记谱的方式,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法器,以符号的距离远近表示时值的长短。渣渣子演奏时,一般是一人一件法器,与唱念、笛笙等乐器合奏,众僧共同唱念,主要用于祝圣迎佛、大型集会等法事。

“渣渣子”音乐与原属平罗县的北武当庙,也就是今天的寿佛寺有密切联系。武当山寿佛寺兴建于明朝,鼎盛于清代,因供奉真武大帝石像,故称为武当庙,为区别于湖北武当庙遂称为北武当庙。北武当庙寿佛寺僧人属临济宗岔岔派,是宁夏最大的子孙常住寺院。

明末高僧理义法师宣弘佛法,道场大兴,清初,因清廷王室信佛,遂使寿佛寺道场频繁。在佛教供佛仪规中,均有“乐供养”,即以音乐作为一种供养的形式,以示对佛的恭敬和虔诚,用诗歌、词牌的歌咏配以打击乐器:钟、磬、铙、钹、铛、铰、铃、铎、木鱼、韵漏、鼓等法器及笙、箫、笛、管、筝、箜篌、古琴等乐器,以打击乐为主,每日四堂功课,随着频繁的佛事活动,佛教音乐随之发展,记录这种打击乐的“渣渣子”也随之产生了。

渣渣子与工尺记谱法的结合,与我们现在的简谱或五线谱非常接近,既有音阶,又有音符,虽然于简谱、五线谱的记谱方式比较起来略显笨拙,但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构成完整的音乐曲谱,不能不说这是佛教文化对中国古典艺术的一大贡献。

北武当庙寿佛寺留存的佛教音乐原有工尺谱800多首,“渣渣子”谱300多首,但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现在仅存的只有僧人师徒口传心授的常用曲谱几十首,即使在《中国民族音乐集成》宁夏卷中,也少有记录。工尺谱与渣渣子相结合,相当于现在的简谱。渣渣子管时间长短,工尺谱管音阶和音谱。随着简谱、五线谱的普及应用,渣渣子已逐渐被淘汰和遗弃,濒临灭绝。徐建业呼吁:对于渣渣子,若不尽快给予抢救、保护,必将随知者的故去而灭失。

据介绍,佛教音乐“渣渣子”之所以能够在平罗流传至今,和曾经在寿佛寺参禅修行过的历代高僧极有渊源,因为他们都是佛教音乐“渣渣子”的念唱、演奏高僧。他们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让这项佛门音乐传承至今,流传于宁夏全境,内蒙古磴口、甘肃平凉、陕北西部等地区。

徐建业介绍:武当庙里集中了藏传佛教音乐、蒙古族佛教音乐、汉族佛教音乐,以北方汉族佛教音乐最为流行,渐渐融合在一起。而佛教音乐分为南方韵与北方韵。如今,世上流传的佛教音乐中南方韵很多,而北方韵已是凤毛麟角,因此也是濒危的品种。徐建业为记者分别演唱了北方韵与南方韵。

北武当庙的佛教音乐沿袭的北方韵,是以流传于北京一带的佛教音乐为主。据说,清代的皇宫里经常有八大刹念经。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时,文武大臣都自身难保,更何况出家的僧人了。在逃往西安的僧人中,有一个人是八大刹的维那师(负责主持音韵高低快慢)。当他走到宁夏时就留在了这里,没有跟随慈禧太后返回北京。留在宁夏的维那师改名昌瑞法师,他对吹打写念无所不通,可以说,是昌瑞法师把北京当时流行的佛教音乐即北方韵带到了宁夏。

留在宁夏的昌瑞和尚曾在银川普济寺担任过辅导,还在武当庙辅导过。武当庙里的广煜和尚也曾和北京八大刹结下过不解之缘,对于推广北方韵,传承渣渣子也做出过贡献。据说广煜和尚在北京受戒时,跟随檀柘寺方丈念过孔雀冥亡经。那时,慈禧太后指名要听孔雀经,但当时她身边已经没有人会念了。广煜和尚自告奋勇要试试。他念完孔雀经后,慈禧太后非常高兴,要把他留在檀柘寺。但广煜不愿意留下来,最终还是回到了武当庙。

声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请勿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申请删除>> 纠错>>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高台马社火有什么特色 高台马社火传承情况概述
高台马社火是一种传统民俗祭神活动。每年正月初九举行,内容包括高跷、推推车、赶毛驴、花船、秧歌队、彩车、腰鼓队表演等,涉及表演、造型、语言、彩绘、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类型。马社火顾名思义,就是在马背上演出的社火,是六盘山区群众根据居住的地形、地理特点和条件,借助畜力而创造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衍生于秦腔,是一个只演不唱的剧种。但那些人物不是谁想演就能演的,也需要一些真功夫。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高台马社火的特色以及传承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宁夏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 食俗独特的宁夏饮食文化介绍
宁夏民族众多,有回、汉、满、蒙等 20 多个民族。在 465 万人口中,回 族占 140 多万人。民族多呈大分散小集中方式居住,加上各地区主要农作物 不同,日常饮食习俗复杂,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口味上,汉族素喜食咸辣,冬季喜食酸辣,特别是在豪饮之后,多以 酸菜解酒解腻;回族偏喜浓甜厚味。各民族间虽信仰不同,风俗各异,但仍 和睦相处。例如回族以“清真”为本,饮食上有禁忌,但对汉族等民族的食 俗,又表现得很豁达。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宁夏的饮食风格有哪些吧!
传统文化 宁夏
9610 124
杨氏家族泥塑有什么艺术特征 杨氏家族泥塑传承情况概述
隆德杨氏家族的泥塑艺术是一种汉族民俗工艺品。可溯源到清光绪年间,一直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目前健在的彩塑老艺人杨栖鹤是第四代传人。杨氏泥塑在选料、酿泥、造像程序及色彩处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杨氏家族泥塑艺术是珍贵的民间传统雕塑艺术的延续。它起源于清道光十二年,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几经兴衰,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六盘山地区,而且他们的艺术足迹漫延到了西北几省区,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下面本文将详细的介绍杨氏家族泥塑的传承情况,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工艺品文物】传统手工技艺_特色工艺品_文物保护单位_陶瓷_雕塑
中华传统文化中思想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具体化除了体现在传统的书本和形式,一些中国传统技艺打造的工艺品、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等都是重要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生活需求的变化,一些承载着中华历史文明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正在慢慢失传。下面Maigoo网编将为您盘点一下传统手工技艺、一些著名的工艺品、特色工艺品、文物等等,一起来看看吧。
【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 回族饮食禁忌
回族人不吃猪肉?为什么呢?有人说猪是回族的祖先,所以不吃。事实并非如此:伊斯兰教规定,杂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的肉是不干净的,所以不能吃。所以不能吃的肉有很多种,猪肉、蛇、驴、狗,都不能吃。那么,回族还有哪些饮食禁忌和风俗习惯呢?